移至主內容

[海報分享]開放資料的應用:接下來我該去哪裡做調查呢?

發表日期
作者
TBN團隊─N編
分類
文章
標籤
2023CABE
TBN發表
data gap

標題:一千零一格道路可及區域的一筆生物分布資料填空計畫

 

海報簡介

       去年(2022年)10月5日,TBN團隊於農委會例行記者會上公開分享了臺灣生物多樣性資料於2000年到2022年覆蓋度的成長,以及資料的類群和空間偏差,我們同時開啟了《一千零一格一筆生物分布資料填空計畫》──1001格道路可及的資料空缺秘境,邀請大家一起來填補。

       於2023年1月中的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上,我們張貼了一張海報,統計填空計畫至2022年12月31日止的成果,共填補了160格空缺,有16%的空缺已被填補,我們也發現類群偏差的部分有些微不同,較缺少的路域無脊椎、水域生物的資料在TBN的1900多萬筆資料中,佔比皆成長了1%,而植物則是成長2%。

       我們也再度邀請大家「打開圖台補資料,GO!」,用「補空缺3步驟」參與填空計畫。

 

海報摘要

  環境影響評估與生態檢核仰賴生物多樣性資料進行開發行為的評估,而開放資料是最被廣泛應用的資料來源。臺灣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已近兩千萬筆,其中有78%來自公民科學家的貢獻。然而,公民科學的資料往往聚焦在人們比較關心或容易觀察的生物類群,也會集中於人口聚集或容易到達的地方。這些特性使資料可能存在偏差與缺口,有時會讓工程開發踩到地雷,但臺灣缺乏對資料現況的整體評估資訊。我們根據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流通平台—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的資料,發現資料確實在不同生物類群之間有明顯的偏差,且有超過五分之一的陸域面積沒有資料。分析的四個生物類群之中,陸域脊椎動物比例最高達71%、植物16%、陸域無脊椎6%,而水域生物最低僅5%。臺灣陸域22%的資料空缺中,面積最高的是森林,佔88%;第二高則是水域佔8%。綜合來說臺灣的水域生物最缺資料。我們因此建置資料空缺圖台,指出一千零一格道路可及的一公里網格位置,並鼓勵人們在這些空缺加強搜集水域生物的資料。凸顯道路可及區域的目的為因應公民科學計畫考量調查地點易達性的特性。我們相信透過資料空缺的線上工具與生物類群偏差的資訊,將能提升開放資料搜集的效率,減少開發踩雷的事件發生。

關鍵字:開放資料、公民科學、資料空缺、資料偏差、地圖圖台、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

海報電子檔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vbbkMPu778diB5y28oW4FHa5jHBEtYv_/view